经世方籥歌·《金匮要略》侯氏黑散

发布日期:2025-04-12 19:45    点击次数:75

菊术防辛苓参牡,桂枝桔芎归芩辅,干姜矾石共成方,风痰虚瘀侯氏除。

以下为 侯氏黑散方解,结合《金匮要略》原文与中医理论,从组方思路、药物配伍、病机对应等方面解析:

1. 组方核心思想

张仲景针对“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之证,提出 “风痰瘀虚并治” 的思路:

风邪为标:外风引动内风,痹阻经络;

痰瘀为患:风痰互结,阻滞气血;

气血不足为本:正气亏虚,无力抗邪。全方 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益气血 三者兼顾,体现“标本同治”之法。

2. 药物配伍解析(1)祛风通络,开泄外邪

菊花:为君药,性凉质轻,清肝熄风,兼散外风(仲景治风多用菊花,如防己地黄汤);

防风、桂枝、细辛:辛温发散,祛风散寒,通达经络(防风走表,桂枝温经,细辛透窍);

牡蛎:咸寒潜降,防辛散太过,敛肝熄风(风邪易动肝阳,牡蛎可制其亢)。

配伍意义:外散风邪,内平肝风,寒温并用,防燥热伤阴。

(2)化痰燥湿,健脾和中

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渗湿化痰(治痰先治脾,脾运则痰消);

矾石:燥湿化痰,降浊开窍(矾石为涤痰要药,现代多慎用其量);

干姜:温中化饮,助苓、术健运中焦(防寒凉药伤胃)。

配伍意义:痰湿生于脾虚,健脾与化痰并施,断痰之源。

(3)益气养血,扶正固本

人参:大补元气,助正气抗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络止痛(“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桔梗:宣肺利气,载药上行(使药力达于头面经络)。

配伍意义:补气血以充脉络,气血足则风痰自退。

(4)清热调肝,平衡寒热

黄芩:清肝泻热,防风药化燥(风邪易化热,黄芩监制温性);

桂枝配黄芩:寒热并用,调和阴阳(桂枝温通,黄芩清热,共调气机)。

配伍意义:清肝热以安内风,寒温协调不偏颇。

3. 病机与方药对应病机层次对应药物治法外风引动内风菊花、防风、桂枝、细辛祛风通络痰湿壅阻经络白术、茯苓、矾石、干姜化痰燥湿气血不足血瘀人参、当归、川芎益气养血活血肝热上扰黄芩、牡蛎清热潜阳4. 配伍特点

攻补兼施:祛风化痰不伤正,补气血不留邪;

寒温并用:菊花、黄芩清热,桂枝、干姜温通,防药性偏颇;

升降同调:桔梗宣肺升清,牡蛎潜降镇逆,气机得复。

5. 经典原文呼应

《金匮要略》云:“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侯氏黑散主之。”

“四肢烦重”:风痰瘀阻经络,方中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药解之;

“心中恶寒不足”:气血亏虚,心阳不振,参、归、姜温补气血。

总结

侯氏黑散以 “祛风化痰、补虚化瘀” 为纲,药味虽多而层次分明,契合风痰瘀虚交织的复杂病机。现代应用于中风、眩晕等病时,需注意 矾石用量 及患者体质,灵活加减化裁。

以下为《金匮要略》原文及历代医家对 侯氏黑散 的注解引用,结合《伤寒论》相关理论分析:

一、经典原文引用1.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防风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人参三分,茯苓三分,当归三分,川芎三分,干姜三分,桂枝三分,细辛三分,牡蛎三分,矾石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2. 《伤寒论》关联性

《伤寒论》未直接记载侯氏黑散,但其组方思想与以下条文相通: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关联点:侯氏黑散中桂枝、防风、细辛等辛温药与“调和营卫”思想呼应,但侯氏黑散更侧重风痰虚瘀并治。

二、历代医家注解原文1. 清代·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

“大风者,风邪直中于里,与血气相搏……四肢烦重者,风淫末疾也;心中恶寒不足者,阳气虚而风袭心也。侯氏黑散,养血补脾,祛风化痰,方中菊花、牡蛎、黄芩清肝,参、术、苓、姜补脾,归、芎养血,防风、桂枝、细辛祛风,矾石、桔梗化痰,合为扶正祛邪之剂。”

2. 清代·徐彬《金匮要略论注》

“此方以菊花为君,取其清肝熄风……白术、茯苓、人参、干姜补脾以绝痰源,防风、桂枝、细辛祛风以通经络,黄芩、牡蛎清热潜阳,当归、川芎行血以助祛风,矾石、桔梗化痰开结。全方不偏攻伐,重在调和。”

3.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

“大风者,乃外中风邪,内挟痰瘀,气血两虚之证。侯氏黑散,补散兼行,寒热并用,菊花、黄芩清上焦之热,桂枝、细辛散下焦之寒,参、术、归、芎补气血之虚,矾石、桔梗涤痰浊之壅,实为治风之妙剂。”

4. 近现代·曹颖甫《金匮发微》

“侯氏黑散之妙,在祛风不伤正,补虚不滞邪。矾石之用,取其燥湿化痰,然其性烈,需配干姜、人参温中健脾以制其峻……'禁热食’者,恐热性助药速行,反失缓攻之效。”

5. 近现代·黄煌《经方使用手册》

“此方适用于体虚风痰型高血压、中风后遗症,以头晕、肢体麻木、痰多、舌苔厚腻为特征。方中菊花、黄芩清肝降压,桂枝、细辛改善微循环,人参、当归调补气血,矾石需慎用或代以他药。”

三、矾石争议与注解1. 矾石种类之辨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矾石即白矾,性涩而燥,善消痰涎……然其性收敛,与风痰壅塞之证相宜,若痰热胶结者,需配竹沥、胆星以佐之。”

日本·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矾石或为皂矾(绿矾),主燥湿杀虫,与白矾之用不同,当据证择之。”

2. 现代临床对矾石的调整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现代因矾石(白矾)含铝,久服恐伤脾胃,可用半夏、天竺黄代之,保留化痰之功而去其毒性。”

四、总结与启示

经典原文核心:

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强调风痰瘀虚并治。

服药法特殊(冷服、忌热食),体现“缓攻积药”思想。

历代注解要点:

尤在泾、徐彬:强调补脾养血、祛风化痰的组方平衡;

吴谦、曹颖甫:注重寒热并用与药性制约;

黄煌、刘渡舟:结合现代病症调整矾石应用。

现代应用提示:

矾石需谨慎使用,可替换为安全化痰药;

适用于虚实夹杂的中风、眩晕、高血压等病,需辨证施治。

附:历代注解方义对比表医家核心观点特色强调尤在泾养血补脾,祛风化痰清肝与补脾并重徐彬调和攻补,不偏不倚菊花为君,清肝熄风吴谦补散兼行,寒热并用内外风同治曹颖甫祛风不伤正,补虚不滞邪矾石配伍干姜制其烈性黄煌体虚风痰证的现代扩展高血压、中风后遗症适用

提示:侯氏黑散为经方中较复杂的配伍,需结合经典原文与后世注解,在临床中灵活化裁,尤其注意矾石的合理替代与安全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